马克思主义在广东早期传播的主要力量

发布时间:26/12/2021 12:36:20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命力所在。广东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策源地和主要阵地之一。广东较为开放的地缘特征和民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新思潮的传播,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地区深入传播,主要力量来自:先进知识分子、海员工人、海外华工及共产国际、苏俄共产主义者等。

 01

图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一)来自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

  甲午战争以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东渡日本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其中,代表人物有杨匏安、澎湃等。他们留日期间接触大量的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主要通过写文章,书信介绍、回国度假等机会,与亲友,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交流,较早在广东介绍社会主义、宣传及普及马克思主义常识。杨匏安是广东香山人,是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1919年间,围绕《世界学说》的主题,结合个人实践感悟,撰写了40多篇文章,采取大众化方式对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其他社会学说等进行通俗宣介。他较早在《青年周刊》宣言中宣称“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彭湃是广东海丰人,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在留日期间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参加进步团体,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彭湃回到家乡广东海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在工农群众中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1922年5月,彭湃在家乡广东海丰县成立了第一个农会,组织海丰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集会和游行。随后推动广东各县如海丰、陆丰、惠阳等很多地方建立了农会,到1923年5月,会员达到20多万人。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向封建反动势力开展斗争。

 02

图为谭平山

  到北京求学的广东籍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谭平山、谭植堂、陈公博等。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十月革命后开始接受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谭平山曾参加筹办《新潮》、《政衡》等杂志,经常把进步书刊寄回广东的亲朋好友,宣介马克思主义。1919年在《新潮》发表文章《“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谈》,该文是中国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之一。

  本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刘尔崧,周其鉴,阮啸仙、张善铭、冯菊坡等。在五四运动中,他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五四运动以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广东工人运动发展。此外,陈独秀先后三次到广东,在留穗期间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

  (二)来自海员工人等工农群众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响较早通过海员工人传到国内。广东海员工人与世界各地工人接触较为广泛,当海员工人到沙俄,了解到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及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建立“工人国”,就格外关注和兴奋。海员工人回国后迫不及待地在工人、家属、亲友中传播俄国的劳工信息。如香港海员工人苏兆征等不少广东海员专门到了海参威等地,直接了解十月革命的详细过程,通过交谈,实地考察,查阅相关的革命书刊,开阔了眼界,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当海员们返回广东各家乡时,迅速把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及有关十月革命的情况,在亲友、老乡及各群众中介绍和传播开来。

  (三)来自海外华工的传播

  广东毗邻港澳,在19世纪中叶,通过香港、澳门两地输送大量广东籍华工到欧美、沙俄等相关殖民地做苦工,一些华工甚至被派遣到战场服务。十月革命暴发时,有5万多华工参加了苏联红军。从20世纪初,大批华工陆续从欧美殖民地遣返回国,首先逗留在广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这些归国返乡者或短暂逗留在广州的海外华工,在传播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世界工人运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他们归国返乡后,充实工人阶级队伍,又把西方先进的工运思想、组织工会的经验和工人斗争的情况带给了国内的工人群众。这些从欧洲陆续回国返乡的海外华工,为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传播革命思想,起到了较大作用。

  (四)来自苏俄共产主义者的传播

  1920年10月,俄国的共产主义者米诺尔和别斯林来到广州,以苏俄政府代表的名义,在广州筹建俄华通讯社,并与梁冰弦等无政府主义者等共同成立广东“共产党”。出资创办了《劳动者》周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劳工神圣,号召工人团结起来,组织工会,反对资本家压迫。在广州广泛接触青年群众以后,1921年春,米诺尔、别斯林与陈独秀、谭平山等组建新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划清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此外,还指导筹办工人夜校,创办俄语学校,米诺尔及其夫人任俄语教员。在教授俄语的同时一并介绍俄国工人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知识和理论。一些苏俄共产主义者也相继到广东开展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活动。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广东药科大学副研究员。)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