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广州,竟是一座中国版“水城”(上)

发布时间:03/11/2022 11:30:47

1

  广州地处北江、西江、东江三江交汇处。每逢汛期,三江之水直下广州城,给广州带来洪涝灾害威胁。同时,广州南临大海,潮水倒灌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2

  广州自建城以来,一直围绕着江河水系,顺珠江岸线、水系变迁和地势而为,寻求着城水共生共存之道。

  防御洪潮、排泄内涝自古就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历代广州先民在城厢内外兴修水利,疏浚环城濠池和六脉渠。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是广州古人治水的智慧。

  2000年夏,西湖路兴建光明广场时,发现了一座距离当今地表大约4米的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

  这座水闸在防潮泄洪引水方面居然具备了现代水闸的基本功能。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闸遗存,可以证明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水城。  

  两条古水道,环抱广州城

  “广之城,无之而非水也。”这是清代《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对广州城作出的“总论”。

  广州知名地理学家梁国昭教授也曾作出论证,古时广州是一座水城,历史比威尼斯还悠久。

  根据梁国昭教授的研究,古时广州“河道如巷、水系成网”,其中既有甘溪、司马涌等天然水道,又有人工挖掘的环城濠涌、六脉渠及其支脉等大小水道。

3

水畔人家,凭栏沐风,这是外销画里的古广州。

  追寻广州河涌濠渠的历史,就不能不说起一条古老的水道——甘溪。 

  古时,广州城内(今越秀区)几乎所有水道都与甘溪相通。甘溪又称文溪或越溪,因溪水甘甜清润而得名。

  它发源于白云山东麓菖蒲涧的滴水岩,曲折而南,至越秀山下小北门处分为东西两支流入市区:西支流经大石街入古西湖(今华宁里和教育路一带),再南流入珠江;东支流沿今仓边路南下长塘街,注入清水濠出珠江。

  甘溪曾是古广州城内居民主要的食用水源,也是历代广州城选址的关键因素。

  司马涌又叫流花水或洗马涌,在西汉南越国时就已存在,是古代出入广州城的重要水道。司马涌源出越秀山西侧,经过现在的越秀公园、流花桥(体育馆侧)、彩虹桥(今西华路),曲折向西南流入珠江,全长六七千米。

  古广州西北郊的石门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由石门或佛山入城的百姓,大多取道司马涌,经荔枝湾直航至兰湖码头上岸。

  开凿“六脉渠”打通“水脉”

  宋代,官方疏浚环城濠池和六脉渠,建起了真正的系统防洪排涝工程,六脉渠打通了广州城的“经脉”。

  明清时期,街区日益增多,街区下水道再接支脉,形成了干、支、斗三级排水系统,也为广州的人文环境锦上添花。

4

《六脉渠图》绘制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宋代濠池环城 “六脉”通海,城中无水患

  宋代,广州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先后筑中、东、西三城(今天的大南路、人民路、惠福西路、德政路这一范围),史称“宋三城”,兴建广州古城真正的系统防洪排涝工程。

  广州的南濠、清水濠、玉带濠、西濠都是在宋代开凿的。

  宋代,官方在广州城南疏浚了两大内濠:西澳和东澳。古西澳即南濠,“由城内达诸海,以通漕运,以泄渠脉”(《南海志》),水深至三丈,外国商船常停泊在此,曾是宋代广州重要的对外贸易码头。东澳即今清水濠一带,曾是宋代广州的盐运码头头。

5

  宋代,广州利用天然河道和干谷开凿著名的六脉渠沟通护城濠,再由护城濠排入珠江,打造了干支两级排水系统(见下图)。这些城濠和水渠将城内水系贯串起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网。

6

宋代六脉渠示意图(注:示意图说明均用当今地名,标注的为宋代六脉渠大致走向。)

  左三脉: 从文德路市一宫出,入清水濠。左二脉: 从人民公园出,经华宁里,由仙湖街出城,入玉带濠。左一脉: 从越华路出,经起义路惠福巷、解放南路、起义路素波巷出城,入玉带濠。右一脉: 从六榕路出,经惠福西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右二脉: 从净慧路出,经海珠北路、擢甲里、朝天路、光塔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右三脉: 从光孝路出,经诗书路,至大德路口出城,入玉带濠。

  《广东通志》说:“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盖城渠之水达于闸,闸之水达于濠,濠之水入于海,此城内水利所由通也。”可见,有了六脉渠,广州城的“经脉”就通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雏形也逐步显现。

  明代东濠涌被疏浚 从白云山一路流向珠江

  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合一”,又把城区“北扩”至越秀山一线,甘溪就从小北门旁入城,变成了城内濠。

  秀美的甘溪也有“凶狠”的一面,尤其是山洪暴发的时候,水道排泄不及,洪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崩城门,把广州城泡在水里。

  明代成化年间,总督韩雍在朱亮祖疏浚、扩建东濠(原宋代东城外也有城濠)工程的基础上,开凿黄华塘峡谷,使甘溪转东南,成为东濠涌的一部分。

  此后,人们口中的“东濠”,指的就是这条护城河。东濠涌既承担着护城河的功能,又成为城东最重要的水运干道。

7

广州古城格局(图/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明清时期,尽管排水渠的数量和走向不一样,却都沿用了“六脉渠”的称呼。

  随着街区的日益增多,街区下水道再接支脉,形成了干、支、斗三级排水系统,也为广州的人文环境锦上添花。

  (未完待续……)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