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08/12/2020 17:00:00
编者按: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2016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动活化利用,实现品质空间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提升,成为当前南粤古驿道建设和研究的重要议题。籍此契机,2020年11月27日举行的第八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以“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与品质提升”为主题,回顾南粤古驿道规划建设5周年的经验成就,为保护利用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人文湾区提供学术理论及发展思路的助力。
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金云峰教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马向明总工程师,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唐曦文常务副院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作了主题演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彭长歆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雪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冯江教授、刘晖副教授作为点评与讨论嘉宾参与了本次研讨。
以下为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唐曦文《线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总体规划简介》的主题演讲内容:
历史文化价值特征促成古驿道的活化保护
南粤古驿道从秦汉至明清发展而来,它的发展脉络与特定时期的经济、军事发展战略与国家统一的举措休戚相关。古驿道不仅反映了岭南历史变迁和文脉延续,也是广东历史的缩影。
南粤古驿道水陆相接,其陆、江、海联运的特色地理特征、沟通南北且串联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特征、荟萃军事、民系、海丝、宗教、宦游等多样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是其区别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大运河等众多中国古代商贸路径的重要原因。
系统动态规划助力古驿道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为充分挖掘古驿道文化内涵,展示南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规划:
首先,路径载体方面: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如今不单单是古道石板路本体,还有绿道、步道、风景道及水道等多种呈现方式,线路总长约6900公里,具体包括陆路古驿道、保护修复的古驿道、依托现有公路改造古驿道、依托森林步道新建古驿道和水路古驿道等。
其次,线网布局规划方面:梳理出六条主要文化线路。第一条是粤北秦汉古驿道文化线路,以西京古道为代表,是中原开拓南江的发展方向。第二条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驿道文化线路,是唐朝之后历朝历代广州北上历朝历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线路。第三条是东江-韩江古驿道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海丝商贸文化。第四条即沿海以海防为主的潮惠古驿道文化线路。第五条是西江古驿道文化线路,是广府文化的发源之路。第六条是肇雷古驿道文化线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段落。
此外,规划也建立了完整的古驿道标识系统。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人们从城市到古驿道、村镇的连接,在空间使用上引导人们采用徒步、自行车、机动车,从城市到古驿道、历史遗迹、古村镇的行进路线清晰化和秩序化的信息设计。
最后,形成动态、系统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综合规划成果体系。从总体规划,到相关的配套政策,再到各个县域层面、市域层面,最后再到每一示范区段的规划,由浅至深,构建出“总体规划+政策指引+实施规划”规划体系。同时,依托部门协同,政策叠加,构建出粤东西北城乡互动、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发展困惑推动古驿道进一步与湾区生活结合
最后,唐曦文副院长表示,在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中,由于大湾区整体开发程度高,古驿道遗存较弱,因此湾区相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划更为薄弱。而实际上,由于高密度的人口、快节奏的生活,湾区对休闲活动、历史文化的需求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何将南粤古驿道资源与湾区生活紧密结合将是今后规划的重点。
以下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朱雪梅的点评内容:
南粤古驿道规划是梳理家底、串联历史的过程
朱雪梅教授表示,广东南粤古驿道规划的构建让自己对南粤古驿道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古道以前是走出来的,当下也是走出来的。广东的发展建设不能丢掉古驿道,古驿道是广东人迁徙的生命线和发展线,空间规划实际上就是梳理家底、挖掘文化遗产的过程,并在这几年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南粤古驿道建设及乡村振兴是广东省蓬勃发展的抓手。
古驿道空间规划,将线型遗产、破碎化遗产和风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看到上下两三千年历史长卷。这条古驿道从秦汉到现在,是中原文化往南拓的过程,也是外来文化进入的过程。面向今后的古驿道应当使我们更能感受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每一条古驿道都有很多的故事、很多文化类型、很多民系、很多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去走、去回想。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